中国科学院时勘博士课题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第1号新闻通告
中国科学院时勘博士课题组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第1号新闻通告
我们在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爆发之后,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全国1076名民众进行了疫情中风险认知特征和心理行为应对的调查,并将结果和2003年全国17城市4231名民众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获得了如下研究结论:
首先,我们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各种信息是如何影响民众的风险评估的。研究发现,与治愈信息相关的信息,如新增治愈人数最能影响民众的风险认知;而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如物理空间距离更近的环境、所在单位或住宅区有无患者,对民众的风险认知影响巨大。调查研究发现,当风险事件关系到自身利益时,民众通常会感到更害怕、更恐惧。由于所在单位或住宅区的人与个体自身有着更多的联系,一旦有人患病,则会感到自身受到了更大的威胁,从而产生担心、害怕等情绪。调查还发现,一些负性疫情信息,如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更容易引起个体的高风险知觉,从而导致非理性的恐慌。目前,各级政府发布的治愈人数和防范措施等正性信息,则可以降低个体的风险认知水平,特别是新药研制成功和政府采取的有力的防范措施,可以明显地增加个体的抗逆能力。这些结果进一步提示我们,虽然患病信息的发布能增加透明度,但如果超过民众的承受限度,则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
其次,经历了SARS病毒风险的我国民众,对于新型冠状信息的风险性认知,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风险因素空间图的分析结果表明,民众的承受程度处在风险因素空间的右上端,偏向于比较熟悉和较能够控制这一端;不过,对于“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有无传染性”等问题,仍然由于民众比较陌生,容易产生害怕的情绪。所以,在宣传中只有提供更多的风险线索,才能使民众的不确定感逐渐消除,并转化为寄予希望的情绪,并使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目前,我国政府加强了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及其预防措施的宣传,并制定了有效的防范措施来促进民众去熟悉和掌握,这种宣传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最后,还有一点特别要提请大家注意,就是民众的风险知觉存在着“台风眼效应”。我们在2003年SARS研究中发现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即当危机发生时,处于事件中心地区的人群并非风险感知最严重者。如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尤为撕裂的地区、如武汉市及湖北省周边城市、或者感染较为严重的温州地区、重庆地区,也存在这种“台风眼效应”,即处在台风眼中心地区,由于反复受负性疫情信息刺激的人们,反而会变得比较麻木,即对于负性疫情事件习以为常,这样,他们更容易放松警惕,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由于放松防范,出现感染加剧的情况;而处于远离湖北的新疆、西藏和黑龙江等地区,由于疫情报道相对少一些,民众可能掌握的疫情信息有限,从而产生信息不确定性情况,反而会导致出现情绪紧张、甚至恐慌的情况。为此,我们呼吁,政府部门在新型冠状病毒较为严重的地区,更要加强控制民众传染源的宣传,说服大家要坚持隔离时期的做法,耐心配合医护人员和基层社区的要求,使自己的防范行为毫不松懈。随着春运高潮的到来,在元宵节之前,要尽量减少返程人员的数量;对于务必返程的民众,则要做好旅途中个人防范和返程后的隔离工作。大学生的返程一定要执行教育部开学时间的安排,不得提前返校;而各地中小学生则可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复课。总之,全民动员,齐心应对,坚决打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