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及心理健康
粤港澳大湾区目标为打造成世界级湾区,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大湾区由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内地多个地方的跨区域性特征组成,中西文化高度融合,建立高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地是生态文明环境治理及人民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一、大湾区生态文明
基于环境保护的异质性差异,在现有的框架性协议下,湾区内生态文明环境治理仍然面临治理效能不高、合作制度供给不足、环境关切点不同、社会公众参与不够等现实问题,制约着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水平的提升。鉴于此,应从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拓展环境治理领域、提高治理可操作性、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等方面着力,不断提升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水平。
港澳以第三产业为主,如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阶段,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三地污染排放数量以及污染物排放种类存在差异,珠三角以治理工业污染、生活垃圾为主,港澳即偏向以城市减塑、减废、低碳发展为主。
香港由于环境保护起步较早,对标国际标准,很早便实行了严格的环保措施,而且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先进的技术支持,所以环境质量排在前列。澳门环境治理晚于香港,但由于地域面积小、人口少,产业以博彩业为主及环境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其环境状况也较好。广东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2012始才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正处于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水平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若打算发展为绿色发展示范区,必须对标国际标准,需要制定、执行更高更严的环境标准,在标准制定中,必须统一车船油路港、船舶污标准,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共同研究确定水、土壤环境质量等方面统一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现时湾区以环保项目合作推动环境协同治理,是粤港澳三地加强生态环境共抓共建共管的重要方式。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粤港澳三地主要开展了东江水、深圳河、大鹏湾、珠江口、鸭涌河等主要跨界河流域环境整治项目合作,使湾区内的水源水质得到不断优化净化,其中著名的东深供水工程铸就了香港繁荣稳定的供水“生命线”,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了水安全保障。
在大气治理方面,三地联合建立了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络,实时监控区域空气环境质量,并向公众发布空气质量指数,推进粤港澳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开启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联控先河,制定并实施了我国第一个跨境大气质量管理计划。清洁生产方面,粤港两地实施了“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计划的实行对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也为大湾区实现“双碳”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固废治理方面,粤港澳三地对废旧汽车、家电等进行回收、加工再利用,加快推进了大湾区“无废城市”建设。
但可见上述只是政府层工作,生态文明建设需以理念为先导,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的共建共享离不开三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战
略性、整体性、全域性的高度,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协同治理合作,瞄准建设世界级湾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引领区,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对美丽湾区建设目标的认同感、幸福感、获得感。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落地,积极协调各方利益,推动湾区各级、各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络合作,减少合作中的不知情、不了解、不熟悉问题。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为指引,联合三地共同制定大气、水、土壤和固废领域的专项规划,进一步统筹区域污染治理。
建议大湾区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需要激发多元主体的合力。
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落实企业在达标排放、节能减排、绿色生产与生态示范等方面的作用。借鉴“香港环境卓越大奖”经验,进一步推动企业落实环保政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升级。对于绿色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可以在税收、信贷、项目审批上给予便利,并出台绿色达标企业“白名单”,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积极性。以现时为止,大湾区城市包括深圳和佛山已经在绿色发展上已经走得比较优先,因此澳门务必跟随发展继续努力,从细节当中做起,例如五光十色的酒店全数更换为低耗电量的灯饰、奉行低塑胶使用、减低消耗品消耗量、酒店新式车辆一步步过渡电能车,同时间给予博企以低碳作为其中一个负责任博彩(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一个指标,由博彩企业带头推动减废环保理念等不同的措施,以可持续发展报告监督公共服务和博企的社会责任,让澳门贯彻绿色生态文明的国家发展大方向。
二是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和畅通参与渠道。增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借鉴香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发展经验,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和监督,通过环评论证会、政策咨询会、环保志愿者、环保监督员等形式,提升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参与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信息网络,统一三地环境信息公开范围、标准、类型,建立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公众及时披露环境信息。在粤港澳三地联席会议中建立公众投诉举报机制,强化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监督作用。
三是加强环境交流与合作。加大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环境合作教育力度,通过举办环境保护游、环境教育展等活动,增进三地青少年对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2023年10月欧洲正式实施碳关税,研究梳理欧洲实施碳关税的政策目标、步骤路径和基础支撑,分析碳关税实施对澳门和中国内地经济增长和与欧洲的跨境贸易、双向投资等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应对碳关税、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保持产业竞争力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安全保障和政策举措建议。
四是建立标准、报告及教育,要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不单是把基础建设做好,以及引入绿色科技,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可持续发展,澳门具有国际旅游城市和葡语国家商贸服务合作平台的品牌效应,在澳门建立「中国制造」的国际指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可成为国家输出绿色科技的发展地,将澳门经验推广和复制到全球当中,成为绿色城市的模板,贡献全球生态。以民间智库的力量,引进绿色城市规划及相关科技的专家作研究团队,为澳门在绿色经济循环、绿色环境评估、绿色基建配套、绿色智慧旅游城市、碳排放标准等不同方面建设零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发布低碳城市发展报告,以绿色指标引领澳门国际旅游城市今后的发展,助力特区政府科学施政,令澳门逐渐达致碳中和、趋向无碳生活的路当中。欧盟陆续推出各项碳税,会持续影响中国企业出海的竞争力和提高制造成本,因此,澳门可发挥高校联系海外高校的作用,联合成立欧盟碳税教育中心,引入国际相关认证制度及培训课程,成为中国企业和各地政府研习碳税和西方国家对相关制度的管理和处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教育基地,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空间结构转型升级。
依托香港国际环保展览会、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等国际性重要展会,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作共赢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环保企业合作与交流,让国际先进环保技术更好服务于大湾区绿色发展。
二、心理健康
在世纪新冠瘟疫爆发之后,大湾区各个城市交流日益膨胀,社会、经济与文化各方面融为一体将指日可待;而当中所面对的各种挑战,也十分相似,其中重要一环是精神健康问题。
大湾区互相取长补短,多地文化可以说中西文化差异,但也可说湾区文化已有深度融合,当中所发挥的效应及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十分特别,也可算是粤港澳大湾区独有特式。若运用得宜,将可有效于解决难题,或会有事半功倍之效,2019年全球出现世纪瘟疫,3年内死伤枕藉,湾区自然不能幸免,伤亡数字远高于SARS,兼有封城、隔离、停业和停课,对所有人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精神健康服务有需要作适时改革,以应付层出不穷的新挑战,大家都应该有足够准备。
年初世界开始复常,但全球经济发展未如理想,地缘政治日趋紧张,使部分人对未来抱持悲观心态,情绪陷于低谷。粤港澳地区都面对着大同小异的困难,促成当中精神健康服务持份者有共同愿望:群策群力,互利共赢,渡过难关,展示大湾区合作发展其中一个里程碑。
回顾最迫切有待解决的问题,当然是青少年自杀比率不断上升。上升幅度实在惊人。在预防自杀工作上,面对很大挑战。有人归咎在疫情之中,学生接受「网课」,比较轻松自在;当恢复正常面授课堂时,可能未及适应「新环境」,特别是紧迫的课程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